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院故事 - 三为先生

三为先生

我的导师赵纪元:在他的目光里,我读懂了科研与人生

有人说,研究生生涯是一段从混沌到澄明的求索。而在这段旅程中,最珍贵的际遇,莫过于遇到一位指明方向的导师。对我而言,赵纪元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在我学术与人生道路上都留下深刻印记的领路人。从最初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感到手足无措,到如今能够尝试独立思考和探索,赵老师始终以其独特的指导方式陪伴着我们。他不仅引领我们如何做学问、搞科研,更以身作则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处世。他的系统思维、务实作风和深沉关怀,深刻塑造了我的治学态度和人生轨迹。

cc8601153bdbb050aebf6a49160844e.jpg

执灯引路,共赴深耕

初入师门,面对全新的研究领域,我常感迷茫无措。赵老师没有急于要求我们出成果,而是承诺:“从今天起,我将同你们一起检查你们的学业、你们的科研进展、你们所参加的项目进展,与你们一起交流技术,与你们一起交流人生成长的点点滴滴,甚至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等。” 这并非空话。每周的组会,他不仅认真听取每个人的进展,更深入细节,从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到数据分析的逻辑性,从文献阅读的深度到技术实现的难点,他都与我们一同探讨、逐一梳理。他鼓励我们:“做学问做科研是十分艰难的事情,希望你们遇到科研上的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要不耻下问,要持之以恒,总有收获。” 每次遇到瓶颈,赵老师那句“不耻下问”的教诲,总能让我放下包袱,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无论是请教他、师兄师姐,还是查阅资料。他强调哲学家戴震的观点:“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学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传信不传疑。” 这让我深刻理解到做学问需要广博、独立的判断力和严谨审慎的态度,时刻警醒自己避免主观偏见,追求客观真实。

ec6b5ffa1a0d709ba5fe35a48f949bc.jpg

系统反思,敦促精进

赵老师非常注重培养我们的反思习惯和自我规划能力。他教导我们:“以后,在三省吾身的基础上,加一省,要常常反思,一个人的能力由态度(主要包括积极主动和有责任心)、知识、技巧和经验构成。” 这“第四省”成为了我们师门独特的成长方法论。他引导我们定期审视:我是否积极主动地推进研究?是否对承担的任务有强烈的责任心?我掌握的知识是否足够丰富?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否支撑我当前的研究和未来的发展目标?他常说:“自己常反思,则必有精进。” 正是在这样系统性的反思框架下,我学会了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有效地规划学习路径和科研方向。赵老师也时常与我们交流生活中的感悟,这种接地气的关怀,也让我们在学校内、科研中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温暖。

d5fdc053e27654ad3ef5486952f8759.jpg

治学立身,亦师亦友

赵老师治学严谨,但为人宽厚。他期望我们做到“博学而笃行、切问而近思!”这十个字高悬于我们实验室的墙上,也刻在了我们心中。他鼓励我们广泛涉猎谓博学,脚踏实地去实践谓笃行,对于疑问要深入探究谓切问,并思考其深层含义和关联谓近思。在讨论中,他不仅解答技术难题,也乐于分享他对人生、职业发展的见解。当我们对未来的道路感到困惑时,他总是耐心倾听,结合自身的阅历给予中肯的建议,帮助我们拨开迷雾。

他深知科研之路的艰辛与孤独,因此特别注重营造实验室互助共进、积极向上的氛围。他鼓励师门的所有同学,组织技术分享会,也会在忙碌之余抽出时间与我们共进晚餐,聊聊近况。他的关怀是具体的,体现在对我们学业进展的紧密跟进中,也融入在那些关于“柴米油盐”、成长烦恼的交流里。

15e658c76b259823ae7c6c01f31c512.jpg

在赵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我逐渐褪去初时的懵懂,开始学着独立求索。他教会我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系统的思维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懈的求索精神。他引用王国维的治学境界勉励我们:“相信你们在毕业时,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这境界,是厚积薄发后的顿悟,是历经求索后的豁然开朗。未来无论身处何方,赵老师所教导的“博学笃行、切问近思”的治学箴言,以及那“四省吾身”的成长心法,都将是我前行的明灯与基石。我愿追随他的脚步,努力成为一个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脚踏实地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供图:杨泽存

供稿:杨泽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