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第一次推开河间实验室的门,张老师正俯身调试仪器,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肩头织出一片光斑。那时我尚不知,这片光斑将成为我研途中最温暖的指引。”研究生生涯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攀登。我很幸运,在这段旅程中遇到了我的导师张涛。他不仅是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人生成长中的灯塔。他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温暖的人格魅力,照亮了我的研途。
学术引路:严谨治学、因材施教
初入课题组时,我对研究方向充满迷茫。记得研一第一次组会汇报,我的PPT逻辑混乱,文献分析浅显,我内心忐忑不安。然而,张老师并未苛责,而是细致地指出问题。他用红笔圈出 PPT 里“可能”等模糊表述,告诉我们“科研表达要像手术刀般精准”,并耐心指导:“文献要精读,先把握核心思想,再梳理创新点。”张老师善于因材施教,根据每位同学的特点和实验室项目方向,为其量身定制研究计划。在他的指导下,我的汇报一次比一次进步,逐渐找到了科研的节奏。
研二时,我进入高动态导航河间实验室学习。从实验设备操作到电路调试,再到传感器标定,张老师总是手把手教学。初次接触实验室项目电路,我还不熟悉底层代码。张老师带我分块学习每段代码的逻辑与含义,为我在后续的项目工作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常说:“实验细节决定成败,每一步都要严谨。做科研就像剥洋葱,每层都要剥到不留死角。”有一次,我的实验连续几周没有进展,几乎想要放弃。张老师没有责备,而是带我逐项排查,最终发现是仪器校准偏差。他笑着说:“科研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发现问题比盲目推进更有价值。”这句话让我重拾信心,也深刻理解了科研的真谛。
更让我感激的是,张老师鼓励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从论文修改到演讲演练,他全程指导。站在国际讲台上的那一刻,我不仅提升了学术表达能力,更开阔了视野,这都得益于他的悉心培养。
价值观塑造: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在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我逐渐明白,真正的学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更要有崇高的品格和家国情怀。作为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间实验室负责人,他将思想引领融入日常科研,用一次次生动的实践为我们点亮人生的明灯。
张老师始终坚信,科技工作者要心怀大爱。他带着我们走进特殊教育学校,不是简单地慰问,而是真诚地融入孩子们的世界。他半跪在地上,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教自闭症儿童动作。他说:“科研要追求精准,人心需要包容不完美。”在他的感召下,实验室的同学们自发组织为特教学校儿童捐赠学习用品,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这些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学者不仅要有探索未知的勇气,更要有温暖他人的能力。
最难忘的是拜访"大校村官"石炳启前辈的经历。听着石书记讲述从军旅生涯到建设家乡的人生选择,张老师适时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石书记“退役不退志”,我们科研工作者更要“学成不忘本”。这番话让我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河间当地企业的调研中,张老师带领我们参观红色教育景区、学习建党精神、参观优质企业、学习管理模式。随后,他带领我们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开展技术攻关,研发的井下测量系统最终成功应用于实践。这种“党建+科研”的育人模式,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科技报国的使命与荣光。
生活关怀:无微不至、亦师亦友
张老师的关怀远不止于学术。实验室同学们的生日他会记得,当天总会送上祝福和蛋糕。中秋节时,他会为我们准备学校的月饼,让我们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
实验室外,安放了篮球架;实验室内,专门设置运动室,配备乒乓球台和动感单车。夏天我们会一起清除实验室周边杂草;冬天我们会一起清除院子里的积雪。“科研再忙,也要劳逸结合”,这是张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实验室氛围格外融洽。每个月,他都会组织团建活动,与大家聊聊学术心得和生活趣事。张老师还常为我们带回夜宵。去年,他亲自下厨做的打卤面,七八种卤子香气扑鼻,尤其是那碗肉酱卤,至今想起仍让人回味无穷。这些温暖的细节,让实验室成了大家在异乡最温馨的港湾。
如今,每当我回想起在河间实验室的日子,总会想起张老师忙碌的身影。他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导师,更是人生路上的榜样。他教会我们,学术不是孤灯苦读,是与真理对话的勇气;科研不是闭门造车,是与时代共振的担当;人生不是单向攀登,是带着温度前行的旅程。研途漫漫、幸而有他,让我在学术与人生的道路上,始终坚定前行。
供稿:卢裕
供图:卢裕